9年级上册语文最后四首古诗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

9年级上册语文最后四首古诗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

一、9年级上册语文最后四首古诗

1、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最后四首古诗词是四首课外古诗词。即:

2、许浑的《咸阳城东楼》

3、一上高城万里愁,蒹葭杨柳似汀洲。

4、溪云初起日沉阁,山雨欲来风满楼。

5、鸟下绿芜秦苑夕,蝉鸣黄叶汉宫秋。

6、行人莫问当年事,故国东来渭水流。

7、李商隐的《无题》

8、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

9、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
10、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

11、蓬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

12、秦观的词《行香子》

13、树绕村庄,水满陂塘。倚东风,豪兴徜徉。小园几许,收尽春光,有桃花红,李花白,菜花黄。

14、远远围墙,隐隐茅堂。飏青旗,流水桥旁。偶然乘兴,步过东冈。正莺儿啼,燕儿舞,蝶儿忙。

15、辛弃疾的词《丑奴儿•书博山道中壁》

16、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 而今识得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"天凉好个秋"!

二、九年级上册语文能考哪些文言文

如果是人教版的话,九年级语文上册一共三篇文言文,即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、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和张岱的《湖心亭看雪》。这三篇文言文都是必读的,所以三篇课文都可以考,其中《岳阳楼记》不管是月考还是期末考,甚至是中考都考得频率比较高,《醉翁亭记》次之,《湖心亭看雪》比较短,相对来说考得少一点。

三、语文九年级期末考试古诗会考什么

1.《沁园春雪》: 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。

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

2.《行路难》: 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。

3.《水调歌头》: 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。

4.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: 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。

5.《商山早行》: 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。

四、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无题赏析

1、无题

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

2、[唐] 李商隐

3、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

4、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
5、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

6、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

7、诗词赏析:

8、这是诗人以“无题”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。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,尤其是“别亦难”三字展开。“东风”句点了时节,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。因情的缠绵悱恻,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。三、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、海誓山盟的写照。五、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、怨虑,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。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、八两句中的设想: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。

9、   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,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。“东风无力百花残”一句,既写自然环境,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,物我交融,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。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,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。例如《夜雨寄北》的前两句: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”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,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,同“东风无力百花残”一样,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,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,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。 “别”字,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,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。前人诗中曾有“别日何易会日难”(曹丕《燕歌行》)“别易会难得”(宋武帝《丁都护歌》)等句,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。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,表明因为“相见时难”所以“别亦难”——难以割舍、痛苦得难以禁受。“东风”点了时节,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。因情的缠绵悱恻,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。两个“难”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,前一个“难”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,有过多少思念追求;后一个“难”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,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。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。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,而春风力竭,则群芳凋逝。花尚如此,人就不能怎样了。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。

10、    颔联接着写因为“相见时难”而“别亦难”的感情,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。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。“春蚕到死丝方尽”中的“丝”字与“思”谐音,全句是说,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,如同春蚕吐丝,到死方休。“蜡炬成灰泪始干”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,无尽无休,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。思念不止,表现着眷恋之深,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,却又表明相会无期,前途是无望的,因此,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。可是,虽然前途无望,她却至死靡它,一辈子都要眷恋着;尽管痛苦,也只有忍受。所以,在这两句里,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,也有缠绵、灼热的执着与追求。追求是无望的,无望中仍要追求,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。这些感情,好象在无穷地循环,难以求其端绪;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,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。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,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。“春蚕”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,又从蚕吐丝到“死”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,因此写出了“到死丝方尽”,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。南朝乐府西曲歌《作蚕丝》:“春蚕不应老,昼夜常怀丝。何惜微躯尽,缠绵自有时。”造意与《无题》的“春蚕”句相近。不过,这里的春蚕“何惜微躯尽”,是在料定“缠绵自有时”、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。《无题》“春蚕”句则不然,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,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,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,感情境界有差异,联想也更为曲折。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,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,也不少见。如“思君如明烛,中宵空自煎”(王融《自君之出矣》),“思君如夜烛,煎泪几千行”(陈叔达《自君之出矣》)等皆是。“蜡炬成灰泪始干”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,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,而是还进一步以“成灰始干”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,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,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。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,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,写得很精彩。   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。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"晓妆对镜,抚鬓自伤"的形象,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。

(11893)

猜你喜欢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admin@686ak.cn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